近日,在某单口喜剧竞演节目,一位脱口秀新人凭借其出色的表演,被网友称赞为 " 行业的瑰宝 "。但节目之外,也有网友对当前的脱口秀表现出一定的担忧,认为有的内容正滑向性别对立的泥潭。
作为一种新兴喜剧形式,脱口秀确实为讨论社会议题提供了独特空间。一些节目聚焦女性成长中面临的重男轻女、月经羞耻、生育焦虑、性别负担、职场歧视等问题展开讨论,客观上推动了公众对性别平等的进一步思考。
然而,从 " 普信男 " 到 " 独立女性 " 的刻板化调侃,从 " 男性凝视 " 到 " 女性特权 " 的相互指责,部分脱口秀的内容正逐渐偏离幽默的本质,将性别议题简化为反复拿 " 男女对立 " 做文章。这也导致一些脱口秀的舞台从思想碰撞的场域滑向情绪输出的战场,反而不利于促进群体理解,甚至加剧矛盾对立。我们不得不追问,本应是情绪解压阀的脱口秀,为何在某些情况下却成了挑起甚至激化性别对立的催化剂?脱口秀的边界应该在哪里?

图源:视觉中国
从创作逻辑看,性别议题天然具有高关注度和强争议性,可谓自带流量。一个涉及性别差异的段子,往往能迅速点燃舆论场,带来巨大的传播效应。这无疑是吸引眼球的高效手段。但问题在于,有流量不等于有价值,有争议不等于有深度。若过度利用性别议题制造爆点,脱口秀便可能沦为情绪煽动的工具,而非有洞察力的艺术表达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网络环境的极化倾向放大了这种对立。例如,调侃部分男性特质的段子可能被曲解为 " 攻击全体男性 ",而讽刺某些女性现象的表演则可能被贴上 " 厌女 " 标签。这种非黑即白的 " 站队逻辑 ",消解了喜剧的多元性,造成创作者和创作空间的自我设限,也让许多观众难以接受。对此,有网友就质疑道:" 又开始‘打拳’,难道没有别的梗了吗?"
与此同时,在大数据算法助推下," 信息茧房 " 将对立情绪无限放大。社交媒体的推荐机制偏爱情绪化的内容,越是极端的观点,有时越容易传播。当一个性别议题段子被截取、放大后,不同阵营的网友往往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,进而加深偏见,这些被断章取义后的所谓 " 金句 ",也就悄然成为制造对立和消解共识的 " 火星子 "。
比如,某位脱口秀演员的段子 " 他明明看起来那么普通,但是他却可以那么自信 ",就一度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,甚至导致演员本人也成了争议焦点。一部分网友认为此观点符合自己的认知,但反对者则认为,这个段子 " 把所有男性都骂了 ",是带有明显偏见的 " 群体攻击 ",双方甚至在网络平台上开启 " 骂战 "。
应当看到,脱口秀一旦陷入利用性别对立情绪博取流量的怪圈,带来的只会是 " 多输 "。
比如,削弱喜剧的社会功能。喜剧的珍贵之处便在于通过幽默化解矛盾,而非刻意挑起对立。若脱口秀沦为 " 站队式 " 创作,观众的笑声便会变味,脱口秀便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。长此以往,喜剧的那份情绪治愈、启人深思的社会功能将被弱化,人们走进剧场,恐怕难以寻到疗愈的快乐,只剩下满场的戾气。
比如,挤压理性的讨论空间。性别议题本身值得深入探讨,但脱口秀的碎片化表达和娱乐化倾向,容易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一些梗或标签。当带有极端情绪的段子引导公众讨论,反而会模糊真正值得讨论和解决的问题。职场平等、家庭分工等性别问题的解决,靠的从不只是那些煽动性台词,而是政策与文化协同带来的改变。
比如,伤害行业的长远发展。在网络平台上,不少网友都表示对重复的 " 性别梗 " 感到厌倦,认为其缺乏创意,带着几分刻意挑拨的意味。倘若脱口秀过度消费、过度依赖性别对立博取关注,终将导致观众审美疲劳,甚至使行业的发展空间陷入不断窄化的境地,多元题材和深度表达就会被边缘化。

图源:视觉中国
有网友把脱口秀形容为 " 冒犯的艺术 "。即便如此,脱口秀的 " 冒犯 " 应当是一种有智慧的锋芒。回归幽默的本质,这种 " 冒犯 " 需要具备精准的观察力以及超越二元对立的深度思考。因此,创作者在保持批判锐度的同时,须在 " 冒犯 " 与共鸣之间努力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。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:
一是如何 " 建设性冒犯 "?批判当然可以,但应当致力于指向建设性讨论,而非为了搞笑就围着性别对立打转。比如,与其简单嘲讽 " 普信男 ",不如探讨这种心态的社会成因;与其一味调侃 " 物质女 ",不如反思消费主义对性别角色的塑造。这样,脱口秀不仅能让人笑,还能让人思考,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。
二是如何重建 " 共同笑点 "?脱口秀的魅力在于用轻松的方式揭示生活的荒诞,用笑声弥合分歧。真正的幽默高手懂得," 冒犯 " 的终极目的不是通过简单划分 " 我们 " 和 " 他们 " 来制造对立,而是通过揭示荒诞促成理解,让不同立场的人都能在笑声中看到自己,也看到对方。
很多人对《喜剧之王》念念不忘,是因为它令人看着看着就笑了,笑着笑着就哭了。真正优秀的喜剧,不会停留在表面的搞笑,更不会为博流量而陷入创作惰性、刻意制造笑点。幽默调侃应是对社会与人性的敏锐洞察和真情投射,让观众在笑笑哭哭之余,收获思考与感动。
我们真心期待,进击的脱口秀也能更加理性、深刻,少一些对立撕裂,多一些理解共鸣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